汽車晶片國產替代荊棘滿布

今日,蔚來(NIO.US)宣佈,由於晶片短缺,公司決定從2021年3月29日起,合肥工廠臨時停產5個工作日。蔚來表示,半導體整體供應短缺已影響到該公司3月的產量,預計在2021年第一季度將交付約19,500輛汽車,低於此前預期的20,000至20,500輛。看來缺芯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了,早前小編也寫文章介紹全球汽車晶片荒情況,今日探討我國目前能否實現國產替代?

晶片對汽車重要性

隨著汽車越來越智能化,新能源汽車更是大量使用智慧化配件,傳統汽車中各種晶片的應用也越來越多,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多汽車功能透過更先進可控的電子裝置實現,而汽車電子裝置離不開各種晶片。

汽車晶片

本輪缺芯危機,根源在於處於上遊的半導體廠商產能不足,沒法提供足夠的晶片和元器件給中遊企業。中遊供應商提供的電子裝置給汽車廠。

預計缺貨會持續到明年,對車企帶來較大的損失。而同樣造車的新能源造車企業,反而受到的影響較小,主要是因為像蔚來、小鵬等汽車企業出貨量小。但蔚來都要宣佈減產,可想而知,車企龍頭的壓力有多大,庫存耗盡只能停產了。

為何會缺芯?

疫情造成供應商對市場判斷錯誤,未能及時提高產能,而大部分車企沒有預期車市回暖﹐庫存保持低位。中國訊速控制疫情後,汽車消費複甦﹐供應商也沒有擴產。這些原因,小編之前文章也有提及。

疫情之下,消費電子需求大增,各類平板電腦、手機及筆記型電腦等產業火爆,已經擠佔了本應是汽車晶片的產能。

令一個原因是出現各種意外,如朝日化學微電子發生火災需長時間停產,意法半導體發生罷工事件。很多晶片廠因感染新冠病毒停產等等加劇了缺芯的嚴重度。

缺芯問題比想像的嚴重許多

目前,大眾、福特、豐田等多家汽車企業不得不採取削減產量、減產等方式應對危機。戴姆勒將有限的晶片供應優先提供給生產賓士S級等車型,以此帶來更高利潤率。

大眾集團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應對晶片告急,確保晶片能優先供應保時捷旗下車型以及斯柯達新推出的純電動SUV車型。

央視財經報導缺汽車晶片事件

1月24日,據央視財經報導,受疫情影響,由於國際晶片市場出現了短缺潮,汽車行業受到波及。預計2021年全球範圍內的汽車晶片短缺將造成多達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損失,相當於全球汽車年產量的近5%。

能實現國產替代嗎?

就汽車行業而言,國內汽車市場的體量非常大,對於汽車晶片的採購需求也更加龐大。汽車晶片包括MCU、IGBT、MOSFET、感測器及其他半導體元器件,而在傳統的燃油汽車中,MCU價值量佔比高達23%。在純電動汽車中,MCU佔比僅次於IGBT等功率半導體晶片,約為11%。

如今市場的問題也體現了國內汽車廠對國外晶片的嚴重依賴,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半導體產值佔全球不到5%,部分關鍵零部件進口量高達90%以上。

汽車晶片傳統巨頭包括英飛淩、恩智浦、德州儀器等,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領域的晶片巨頭入場,加入到車載晶片的研發、生產。比如英偉達Orin系列晶片、英特爾和高通的自動駕駛晶片等。

英飛淩這小東西很值錢

國內汽車比亞迪,其半導體在2009年推出第一代車規級IGBT晶片到現在,已經更新了四代,2019年,比亞迪國內車規級IGBT晶片僅次於英飛淩,市佔率達到18%。

傳統車企北汽、上汽、吉利也都紛紛與晶片廠商聯手,入局晶片市場。而新造車企業也已入局,理想和蔚來都開始自研自動駕駛晶片。而地平線等一批非汽車行業企業也瞄準了汽車晶片。地平線繼去年推出國內首款車規級AI晶片後,今年釋出了新一代高效能晶片徵程 3。

華為在2019年也開始自研IGBT,憑藉自身的技術實力,華為已經成為 UPS 電源領域的龍頭企業,目前佔據全球數據中心領域第一的市場份額。IGBT 作為能源變換與傳輸的核心器件,也是華為 UPS 電源的核心器件。但是有誰能代工呢?

目前能解決最新IGBT 工藝問題嗎?

目前,全球只有英飛淩能夠供貨12寸IGBT,做的是IGBT7。12寸有兩個技術,一個是從120微米轉到80微米,第二個就是背面高能離子注入,12寸的翹曲很嚴重,離子注入的話裂片會很嚴重,現在要做還是很困難。

去年最先立項的IGBT 7的就是斯達和士蘭微。他們兩家推進都走在前面吧,斯達在和華虹無錫合作;士蘭微已經購入了離子注入機,有產品在他們的12寸晶圓廠開始試流片。

以目前國內的技術水準,還不能實現汽車晶片的國產替代。

結語

中國全球最大的 IGBT 市場,國產替代一直進展緩慢,嚴重依賴進口,在中高端領域更是 90%以上的 IGBT 器件依賴進口,IGBT 國產化需求已是刻不容緩。面對此輪缺芯,比亞迪表示不僅可以充分自給,還有餘量外供。各車企都紛紛與晶片廠商聯手,入局晶片市場。晶片國產化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國內企業並沒有優勢。雖然前路漫漫,佈滿荊棘,但國內企業已經在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努力縮小差距,期望國產汽車晶片崛起的那一天早點到來。

 

Disclaimer © 2024 TASTY MONEY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相關內容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台立場。投資涉及風險,股票和結構性產品如窩輪、牛熊證之價格可升可跌,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本金,請自行注意風險。

訂閱及追蹤 Tasty Money 財經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的最新動向
https://www.tastymoney.hk/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