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交易市場即將上線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時間日益臨近。生態環境部26日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國碳市場系統聯調測試已於近日開啟,正在推進企業儘快熟悉碳交易流程,保障全國碳市場如期順利啟動。據聞碳市場擬似6月底啓動,這無疑是表明我國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決心。

電力行業先頭部隊

2020年年底,生態環境部以部門規章形式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規定了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市場參與主體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以及全國碳市場運行的關鍵環節和工作要求。

此外,生態環境部還印發了《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公佈包括發電企業和自備電廠在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

預計初期,以電力行業為突破口,2225家發電企業將率先開展交易。其後會納入其他高能耗行業有7個,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民航。全國碳市場運行初期,預計首批參與者還是控排企業。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

全國電力行業配額總量是40億噸左右,之前試點成交平均價不到30元/噸,發電行業的市值總近1000億元左右。全國碳市場系統聯調測試已於近日開啟,以便讓企業儘快熟悉碳交易流程,據聞6月底前正式啓動。

碳市場的主要目標是服務於企業減排,用市場化機制讓企業以較低的成本減排,核心是要形成一個合理的碳定價。上述8大行業中的20個主要子行業中,近7500家企業都將納入,碳市場控制的碳排放總量約為67億噸,約占全國72%的碳排放量,中國碳市場能夠在碳達峰和碳中和行動中發揮很好的作用。

碳中和搶佔先機

在聯合國年度大會上,習大大宣佈,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氣候問題上,中國佔領先機,在美國之前提出碳中和目標。

美國是全球歷史第一排放大國、全球累積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其1751年至2010年間能源和工業部門排放占全球的27.9%。美國人均碳排放居高不下,2017年人均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14.6噸,是全球平均水準的3.3倍。

巴黎協定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後來拜登重新加入。4月拜登表示,將啟動一項國際氣候金融計畫,協助朝向減碳前進的全球經濟過渡,這項計畫將作為尋找突破性技術與協助全球最脆弱國家之用。

要想實現碳中和六大路線少不了,分別是源頭減量、能源替代、節能提效、回收利用、工藝改造、碳捕集。所以碳市場交易可以鼓勵企業積極減排,發展清潔能源。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容易實現的事。

儘快擴展增加流動性

未來全國碳市場發展,全國碳市場要形成一個合理碳價,市場必須要有一定的流動性。專家呼籲儘量多方面納入控排企業,可以增加市場容量。建議條件成熟時推出碳衍生品,將期貨納入到整個碳市場,形成從場外到場內、從非標到標準的多層次碳市場。

現時由電力行業試點,儘快擴展到其他7大行業,應爭取今年年底前把成熟行業行業都納入進來。

現行政策看,國家仍然非常鼓勵地方碳市場進行持續創新,如果金融機構也能夠參與碳市場,對市場流動性會有極大貢獻,再推行至個人參與。

什麼企業會獲利?

碳交易市場體系有利於高排放企業通過節能減排技術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企業也將受益於自願核證機制的推廣,通過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交易實現企業價值重估,所以可再生能源企業、高排放龍頭企業及碳金融領域的相關投資機遇。

光伏及風力發電

電力業是率先納入全國碳交易,當中光伏、風電、水電、生物質發電等電力企業,在新能源領域會再獲利益,具體而言,以15元/噸的CCER價格估算,風電、光伏及生物質發電毛利潤將增加4.8%、2.5%和6.4%。

林業、垃圾處理業與CCER技術相關的這些都是負碳排的企業,將將受益於碳市場,是不錯的投資機遇。最後是高碳排的企業,如鋼鐵、金屬非金屬新材料、工業金屬、化學製品及建材等龍頭企業。

為什麼高碳排的企業會受益?
小編說的是高碳排的龍頭企業,由於高碳排行業被政策盯上,需要減少能源損耗,提高效率,或者增加再生能源利用,達到有效的降低排放。降排後還要在碳市場交易權,這些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及投入,對於本身在該行業的龍頭是好事,因為中小企業會因成本增加經營困難。行業集中度提升,龍頭優勢加速凸顯。

鋼鐵龍頭會受惠

結語

對抗氣候變遷,推動可持續發展是未來10年各國的重點。我國應必須儘快進出碳市場,便於國內企業參與碳排放交易,加快推動節能減排的技術進步,加快國內市場的培養,提升其在國際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地位,才能夠取得未來發展的話語權。

Disclaimer © 2024 TASTY MONEY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相關內容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台立場。投資涉及風險,股票和結構性產品如窩輪、牛熊證之價格可升可跌,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本金,請自行注意風險。

訂閱及追蹤 Tasty Money 財經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的最新動向
https://www.tastymoney.hk/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