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高層對話 取消關稅時刻到了?

昨晚拜登修訂禁止投資黑名單,修訂前總統川普頒布的美國對中國大陸公司的投資禁令,新命令增加至59家與中國大陸軍方有關或是屬於監控產業類的內地企業。早前中美高層7日內2次通話,劉鶴與美財政部長耶倫指,重視中美經濟關係,又傳達了什麼資訊呢?為什麼美國如此心急呢?

黑名單增加至59家 舊酒新瓶為增加籌碼

昨晚,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命令,修訂前總統川普頒布的美國對中國大陸公司的投資禁令,拜登新命令列出59家與中國大陸軍方有關或是屬於監控產業類的陸企,其中包括華為和三大電信公司。

新行政令要求修訂特朗普於2020年11月12日頒佈的第13959號行政令,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和強化框架,禁止美國人對中國國防和監控技術公司進行投資。

內容範圍廣泛,涉及軍事工業綜合體及其相關的與軍事、情報和安全研發專案,以及軍民融合戰略下的武器和相關設備生產實體。

美國國防部在 2020 年 6 月首度編列此名單,海康威視、中國電信、中國移動與中芯國際等中國企業稍早都已被列入其中,1月的時候,黑名單已經擴大至 44 家。現在看來加了華為子公司,中國聯通(香港)之類的之前黑名單中企業直接或間接控制子公司。

美國舊酒新瓶,或為快開始的中美談判增加了一點點的籌碼。動作不大,做法保守,只能產生一點噪音。

幾日內2次通話 中美貿易談判式重啓

上個星期,政治局委員劉鶴與美貿易代表戴琪通話,是2020年8月後中美領域牽頭人的首次通話,意義重大。這也是拜登政府就職以來,中美經貿領域的首次高層級溝通。

中國的新聞稿提及「雙方認為發展雙邊貿易非常重要」,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對外表態稱「討論美中貿易關係的重要性」。中美各自的措辭在表達方向上是一致的,表明雙方在經貿仍是中美關係壓艙石這個問題上具有高度共識。

新華社發文

6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北京時間週三上午舉行視頻通話。中方的通報說,雙方就宏觀經濟形勢和多雙邊領域合作進行了廣泛交流,並且都認為中美經濟關係十分重要。美方也發佈了簡短的通話資訊,另外中美都在通報中提及雙方願意繼續保持溝通。

看來,美國脫鉤思路走不通了,在全球化供應鏈下,跟本脫不了鈎。拜登或想轉換思維,拿關稅來換點實質的好處。

貿易逆差創新高

美國面對中國崛起的危機感不只因為它的軍事優勢受到嚴重挑戰,在某些科技領域已經領先全球。但是經濟上跟中國脫鈎幾乎沒有可能的事,現在120個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大於同美國的貿易,美國的盟友沒有一個願意真正降低與中國的貿易聯繫。

4月中國進出口大增

最近,蘋果公佈年度供應商名單,中國和香港仍有51家供應商,比2018年的42家多。蘋果在中國利用承包商來製造產品,例如鴻海、和碩、緯創等企業在中國聘用了數十萬人來組裝蘋果的裝置。

為了提升多樣性,蘋果試圖把承包商鏈擴大到其他亞洲國家,例如印度。但是近期其他國家疫情反覆,中國接下愈來愈多蘋果業務,對中國的依存度加深。路透社提到,蘋果近年從中國採購的晶片、線路、電路板等原物料,也比其他地方多。

美國商務部公佈3月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至 744 億美元,高於修訂後前值 705 億美元,再寫歷史新高。

美國通脹將至 關稅大部分美國企業承擔

美國疫情期間,派錢不斷加上拜登大搞基建,通脹問題開始嚴重,前一段時間大宗商品升幅驚人,而這些問題逐步反應了在美國身上。

4月美国CPI同比增长4.2%,创2008年9月以来最大同比增幅。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环比增长0.9%,是1982年4月以来的最大增幅。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通脹風險比過去20年都嚴重,美聯儲在2022年提前加息的可能性不斷增大。一旦流動性發生逆轉,全球經濟將再次承受不小衝擊。

與此同時,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關稅豪無作用,反而美國企業承擔了大部分的費用,而這些費用又轉嫁給美國的消費者。

美国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在早前一分報告指出,美国进口商承担了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20%关税中90%以上的额外费用。该报告表示,按照该关税税率来看,这意味着美国进口商需为中国商品支付高出原价约18.5%的费用,而中国出口商仅少赚了1.5%。

由這個報告來看,貿易關稅對美國一點利益也沒有,反而推高國內物價﹐間接上損害了美國經濟。

結語

取消關稅對於兩國也有好處,減低通脹壓力,對於疫情後剛復甦的經濟極為重要。中美兩次通話有兩處細節值得琢磨,第一是雙方釋放消息的時間基本同步,也是新聞稿中「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某種體現。另一個細節是雙方都沒有提及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相信不久後就會有中美貿易談判的消息了,兩方取消關稅將會對市場超大的利好消息,新的一波升浪或者在中美會談判時來臨。小編看來,大家都朝着合作的方向走,只要在其他領域分歧管控得當,合則兩利。下半年應該是中美談判,取消關稅利好行情。

Disclaimer © 2024 TASTY MONEY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相關內容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台立場。投資涉及風險,股票和結構性產品如窩輪、牛熊證之價格可升可跌,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本金,請自行注意風險。

訂閱及追蹤 Tasty Money 財經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的最新動向
https://www.tastymoney.hk/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