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曾有Greenspan put、Bernanke put、Yellen put、Powell put,最後統稱為Fed put。此put不是看淡,而是Short put之意,即看升。「央行沽Put」一出,股市例大升。
所謂「央行沽Put」,意即央行沽出認沽期權(等於看升),讓投資者可以向央行沽出難以套現、價格低殘的垃圾資產,套取寶貴的資金,繼而再向市場買入垃圾資產,再向央行沽貨套現,周而復始,直到資產價格上升,垃圾變珍寶(有關Fed put 的資料,請看下文)
中央昨日出大招,央行行長潘功勝亦使出中國版本的「人行沽Put」,勢必刺激中港股市起飛,有助港股小牛茁壯成長,短期後市進入易升難跌階段。
昨文預期恒指年底前挑戰19700至20000大關,現在看來,不需等到年底,短期內就可以實現。中線而言,昨文預計恒指明年可以挑戰2023年1月高位22700區,現在看來亦大有機會在明年上半年,甚至更早就實現。
先買5000億股票 可加碼至1.5萬億
中央昨日出招,除了放水之外,更來了個中國特色的「人行沽Put」,具體方案如下:
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昨日宣佈創設兩項新工具,一項是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另一項是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
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旨在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可以使用他們持有的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份股等資產作為抵押,從中央銀行換入國債、央行票據等高流動性資產。此舉可大幅提升相關機構的資金獲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
目前計劃,該互換便利首期操作規模是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未來可視情況擴大規模,這項工具所獲取的資金只能用於投資股票市場。潘功勝直言:「只要這個事兒做得好,第一期5000億元,還可以再來5000億元,甚至可以搞第三個5000億元,我覺得都是可以的,是開放的。」換言之,規模有機會加大至1.5萬億。
舉個例子:「符合條件的機構」,可用ETF做抵押,向央行換入「資金」(國債、央據),「符合條件的機構」再沽出或抵押國債、央據,取得資金,該筆資金只可投資股票市場再買入ETF,然後再向央行換錢,周而復始。
更為重要的是,向央行抵押的ETF,仍歸在「符合條件的機構」名下,其價格上升的好處,仍為「符合條件的機構」所擁有。而抵押的年利率,只是2.25%。換言之,只要ETF價格未來一年上升2.25%,便可獲利,升得愈多,利潤愈大。由此可見,中央引導資金流入股市的訊號,十分明確。
最後想指出一點,原本預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所指的「十萬億刺激方案」需時研究,現時看來中央早已急股民之急,一待美國減息,便立即出招,先來過二、三億方案(降準、減息、互換便利操作),相信未來仍有大招可出,後市仍然值得期待。
****************************************************************
Fed Put一出 美股例升
美國過去4任聯儲局主席,都曾沽Put,分別為Greenspan put、Bernanke put、Yellen put、Powell put,最後統稱為Fed put。每次出Put,都會刺激股市大升。
1987年10月美股黑色星期一股災之後,時任聯儲局主席Alan Greenspan(格林斯潘), 首推回購協議,讓華爾街大行可以向聯儲局沽出金融資產,從而獲取低息資金。這樣的回購協議,等於聯儲局沽出認沽期權,讓華爾街取得寶貴的流動性,繼而入市執平貨。後世將這項回購協議稱之為Greenspan put,亦視之為非直接量寬措施。
2008年金融海嘯後,時任聯儲局主席Ben Bernanke(柏南克)面對流動性危機,於同年11月至2010年6月期間,通過聯儲局直接向市場購入金融資產,釋放出1.3萬億流動性。後世稱之為Bernanke put,亦視之為直接量寬的開始。
隨後聯儲局主席Janet Yellen(耶倫)蕭規曹隨,繼續無限期貨幣寬鬆(perpetual monetary looseness),即保持超低利率及保持量寬,被後世稱之為Yellen put。
現任主席Jerome Powell(鮑威爾)接手之後,不單只在2019年第4季重推Greenspan時代的回購協議(間接量寬),亦在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重推Bernanke時代的直接購買金融資產(直接量寬),從而創出最大規模的資產泡沫,後世稱之為Powell put。
儲局之所以厲害,全因儲局要讓資產(通脹)下跌時,可以大幅加息,例如Paul Volcker(Greenspan的前任)可以將聯邦基金利率加至20厘,相反,儲局要讓資產(通脹)上升時,可以沽出各種put,即買入各種垃圾資產推高價格。
最終,還是哪句:Don’t fighlt the fed(勿與儲局對抗)。如今央行出招,同樣還是哪句,只不過Fed要改為人行,變成:勿與人行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