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能駕駛將向600萬-1000萬輛的腰部車型(16-22萬元價格帶)滲透,市場規模可能突破千億級。這一價格區間對應中國主流消費群體,類似於房地產中的「剛需改善型」市場,需求彈性大且競爭激烈。
比亞迪作為全球新能源車龍頭,若將智駕功能下放至漢、宋等主力車型,可能成為行業催化劑,推動智駕從「高端選配」向「標配」轉型。
車企競爭格局
蔚來、小鵬、理想早期重金投入的英偉達Orin晶片(原單價1500美元)已逐漸淪為「供應鏈標配」,需證明其自研演算法的差異化價值,同時面臨美國晶片制裁風險(如算力限制、供應鏈脫鉤)。
比亞迪、吉利等通過自研(如比亞迪「天神之眼」)或合作(如華為HI模式)加速追趕,依託規模優勢可能後來居上。
感測器與芯:
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成本<1000元)方案將主導中低端車型,國產廠商如韋爾股份(CIS)、森思泰克(毫米波)受益。Lidar(鐳射雷達)價格戰持續,速騰聚創、禾賽科技通過量產(單價降至3000元以下)搶佔高端市場,但需警惕技術路線分歧(如純視覺vs多感測器融合)。
低端:TI TDA4(20 TOPS以下)、地平線J5(128 TOPS);
高端:英偉達Orin(254 TOPS)、華為MDC(400+ TOPS)。國產晶片廠商(黑芝麻、地平線)在算力性價比上逐步突破。
智能駕駛系統複雜度提升(感知-決策-執行全鏈路)將拉動車規級存儲需求,Nor Flash(代碼存儲)、NAND(數據緩存)用量翻倍,利好兆易創新、北京君正;
域控制器算力需求從10 TOPS(L2)向1000 TOPS(L4)躍升,推動先進制程(7nm以下)晶片需求,但成熟制程(28nm以上)在MCU、電源管理領域仍有機會,華虹半導體、芯聯集成或受益。
比亞迪、特斯拉等車企自研比例提升(如比亞迪自研域控制器、電池、電機),傳統Tier1(博世、大陸)角色被削弱,Tier2供應商(如連接器、PCB、結構件)因分散化、定制化需求獲得增量機會。
比亞迪E平臺3.0整合三電系統,外部供應商僅提供細分模組(如欣銳科技的電源模組)。
國產替代加速:
海外Tier1(安波福、采埃孚)因回應速度慢、成本高,被迫讓出份額,國內廠商(德賽西威、經緯恒潤)通過軟硬一體方案搶佔市場;
華為、大疆等跨界玩家以「黑盒方案」輸出全棧能力(如華為ADS 2.0),主機廠選擇「交鑰匙」模式降低研發風險。
比亞迪的機遇與挑戰
年銷300萬輛的體量可攤薄智駕研發成本,快速迭代演算法(自研BEV+Occupancy網路);通過弗迪系(電池、半導體)、外部合作(百度Apollo)構建生態,降低對外依賴。
對比新勢力,比亞迪智駕演算法(尤其是城區場景)仍需驗證;智駕功能可能難以支撐高端化(仰望品牌仍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