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威爾在4月16日的講話中指出,美國經濟面臨「滯脹式衝擊」風險: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推高短期通脹(如核心PCE預計達2.6%),同時供應鏈中斷會抑制經濟增長。美聯儲官員警告,若全面實施特朗普4月2日提出的關稅政策,美國通脹率可能跳升至5%,遠超2%的目標。
面對特朗普「解雇威脅」,鮑威爾援引美聯儲法定職責,強調「沒有價格穩定就無法實現可持續就業」,並明確表示不會為股市托底或迎合短期政治需求。其立場得到金融市場部分支持,但加劇了與白宮的對抗。
共和黨參議員力挺鮑威爾
路易斯安那州共和黨參議員John Kennedy明確表示,總統無權罷免美聯儲主席,並強調美聯儲的獨立性是法律賦予的。他指出,《聯邦儲備法》規定解雇美聯儲主席需「正當理由」,而特朗普近期對鮑威爾的施壓缺乏法律依據。Kennedy稱鮑威爾具備「老虎般的血性」,將堅持抗通脹優先的立場,不會因政治壓力妥協。
共和黨內部的分化
Kennedy的表態凸顯共和黨內部對特朗普干預美聯儲的分歧。儘管特朗普試圖通過施壓推動降息,但部分建制派議員擔憂此舉會破壞美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例如,參議院銀行委員會成員普遍認為,美聯儲獨立性是市場信任的基石,若遭破壞可能導致資本外逃和美元信用危機。
企業囤貨與成本傳導
芝加哥聯儲主席Goolsbee指出,企業為規避關稅已提前囤積半導體等關鍵商品,導致一季度進口激增,但這可能透支未來需求並拖累GDP增長。同時,關稅成本正通過中間品價格上漲傳導至消費端,例如耶魯大學測算顯示,普通美國家庭因關稅每年損失約4900美元。
若美聯儲獨立性受損,Goolsbee警告美國可能陷入「高通脹、低增長、就業惡化」的惡性循環。歷史案例(如土耳其政治干預央行)表明,失去獨立性的央行往往難以有效控制通脹,且市場波動率可能飆升。
法律與市場的雙重防線
美聯儲的獨立性由多重機制保障:理事14年任期制、FOMC分散決策結構,以及最高法院判例限制總統罷免權。即便特朗普試圖通過安插親信或推動法律挑戰(如推翻「漢弗萊案」判例),市場反制力量(如美債拋售和美元貶值預期)可能形成制約。
特朗普代表的製造業回流勢力與美聯儲背後的金融資本存在結構性矛盾。前者追求低利率以降低債務成本(美債規模達38.5萬億美元),後者則需維護美元信用和資產價值。若特朗普成功削弱美聯儲獨立性,可能引發全球對美元儲備貨幣地位的質疑,甚至重演1970年代滯脹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