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約90%的iPhone在中國完成最終組裝,其供應鏈深度嵌入中國製造業體系。特朗普對華加征的累計54%關稅(原有關稅疊加新增34%),將直接導致每部iPhone成本增加120美元,全年成本激增333億美元。這種衝擊不僅限於iPhone,還包括Mac、iPad等產品線,其核心零部件(如感測器、晶片)的跨境流動面臨中美雙重徵稅,形成成本傳導的「死亡螺旋」。
東南亞轉移策略的失效
蘋果此前將部分產能轉移至印度、越南(AirPods組裝)和泰國(MacBook生產),但美國對這些國家分別加征26%、46%、22%的關稅。例如越南組裝的AirPods需繳納46%關稅,導致轉移成本優勢被完全抵消。供應鏈多元化策略陷入「轉移即被徵稅」的囚徒困境。
印度(iPhone和AirPods最大規模生產地之一):高達26%的對等關稅
越南(部分AirPods/iPad/Apple Watch/Mac系列產品生產地):46%對等關稅
馬來西亞(Mac電腦生產地之一):24%對等關稅
泰國(部分Mac產品的產地):36%對等關稅
愛爾蘭(部分iMac產品的產地):20%關稅
成本消化極限測算
iPhone 16 Pro Max售價需從1599美元漲至2300美元(+43%)才能覆蓋關稅成本,但摩根士丹利測算這將導致全球銷量下降18%。即使蘋果承擔部分成本(如30%),終端價格仍需上漲15-20%,遠超消費者心理承受閾值。
若承擔全部成本,蘋果年營業利潤將下降32%,市值蒸發超3100億美元(兩日累計跌幅14.7%)。這種利潤坍塌將動搖其「科技股避險資產」的市場定位。
需求替代效應加劇
華為憑藉衛星通信、AI功能奪回份額,蘋果2024年Q1出貨量同比下降33%。而歐美市場消費者換機週期延長至36個月,二手iPhone交易量預計增長65%。價格敏感型用戶加速流向安卓陣營,穀歌Pixel系列市場份額或提升21%。
三星在中國生產比重較低(約30%),且主要依賴韓國本土及越南工廠,其受美國關稅衝擊較小。儘管韓國進口設備面臨25%關稅,但其供應鏈靈活性優於蘋果。三星可能借機推出「關稅友好型」定價策略,搶佔高端市場真空帶。
美國組裝可行性?
美國缺乏成熟的消費電子產業鏈,新建一座iPhone組裝廠需4-5年,且人工成本比中國高300%,生產效率僅為中國工廠的60%。即使蘋果承諾未來四年在美投資5000億美元,其亞利桑那州晶片廠產能僅能滿足10%的需求。
根據美墨加協定,產品需滿足50%-60%區域價值含量才能豁免關稅。以iPhone為例,其美國自研部件(晶片、射頻模組)占比僅45%,需將顯示幕、光學模組等核心部件轉移至美國,但短期內無法實現。這種「既要轉移產能,又缺產業基礎」的矛盾無解。
若特朗普關稅持續加碼,蘋果或將被迫啟動「硬體訂閱制」等顛覆性商業模式,而這可能成為全球消費電子產業價值鏈重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