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特朗普的關鍵會談標誌著白宮內部對貿易戰策略的微妙轉向。根據知情人士披露,貝森特於4月7日飛往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建議特朗普調整敘事策略,強調通過談判達成貿易協議的必要性,以避免美股進一步崩盤。其核心觀點是:「除非改變策略,否則市場將繼續崩潰;無需放棄政策,但需為關稅政策預留談判空間」。
貝森特作為對沖基金資深人士,深諳市場對「確定性」的需求。他提出的方案並非推翻「對等關稅」政策,而是通過「談論談判」釋放緩和信號,以穩定市場預期。這種策略旨在將關稅作為「杠杆」,迫使貿易夥伴主動尋求談判,而非單純依賴單邊施壓。
特朗普強硬
儘管特朗普仍堅持「不暫停關稅政策」的立場,但其措辭已出現微妙變化。4月7日,他公開表示:「許多國家正尋求談判,這將是公平的交易」,並稱部分關稅可能通過談判調整,但強調「必須有其他條件作為交換」。白宮新聞秘書進一步補充,部分關稅可能是「永久性的」,而另一些則可能成為談判籌碼。
這一轉變與貝森特的建議高度吻合。特朗普政府近期動作顯示,其試圖在維持「美國優先」強硬形象的同時,為外交斡旋留出空間。例如,美國已正式啟動與日本的關稅談判,並透露有「50多個國家積極回應」談判意向。
談判進展與潛在挑戰
日本成為首個與美國開啟談判的國家,貝森特與貿易代表格裏爾(Jamieson Greer)被任命為負責人。貝森特強調,日本的「快速回應」將為其爭取優先談判權,美日軍事及經濟紐帶也被視為談判基礎。
歐盟、加拿大、印度等經濟體已提出反制措施,但同時也通過外交管道釋放談判意願。貝森特認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質是「製造談判杠杆」,通過短期市場震盪迫使對手妥協。
國內政策矛盾
特朗普團隊內部對稅收抵免等補償措施存在分歧。部分官員提議為出口商提供稅收優惠,以對沖報復性關稅影響,但這一方案可能加劇財政赤字,與貝森特主張的「債務風險管控」目標相衝突。
恐慌與試探性樂觀交織
4月7日美股盤中經歷「過山車」行情。早間因「推遲關稅90天」傳聞,三大股指一度反彈(納指較日低反彈10%),但在白宮闢謠後迅速轉跌。最終市場在特朗普表態後趨穩,納指驚險收漲。
分析師指出,市場短期波動反映投資者對「談判前景」的試探性樂觀,但長期仍擔憂貿易戰引發的滯脹風險。高盛預測,若關稅全面落地,美國經濟衰退概率將升至35%。
經濟邏輯矛盾
關稅政策被批「既想增加財政收入,又想推動製造業回流」,但兩者難以兼得。貝森特承認,隨著製造業回流,關稅收入可能下降,需通過國內稅收「再平衡」。
多國已開始構建「去美國化」的貿易聯盟。例如,中國對美加征34%報復性關稅,並聯合歐盟加速稀土管制等反制措施,進一步削弱美國談判籌碼。
貝森特此前被曝因「無法忍受政策隨意性」考慮辭職,其與特朗普的博弈可能持續影響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