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I係咩公司?零售巨頭難逃「縮皮」命運?
DFI 零售集團前身為牛奶公司,傳出裁員及外判的消息。這間在香港經營惠康、7-Eleven、萬寧、IKEA等品牌的零售巨頭,亦持有50%美心股權,上半年錄得3800萬美元虧損,折合2.96億港元,營業額微跌至43.87億美元,由盈轉虧,收入亦按年下跌。據《南華早報》報道,行政總裁貝思哲在內部電郵中指出,過去五年支援職系的成本急增,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情況不可持續。公司只能透過裁員、外判和簡化架構來應對消費降級,他強調,這是結構性決定,與員工表現無關。
當連日常生活必需的零售龍頭也要「縮皮」,這是否反映香港消費市場已經出現根本性裂縫?
Fusion「升級」變「降級」
長和系的超市業務多年來以多品牌策略搶市,包括 Taste、Fusion、Gourmet 等,分為中高檔與大眾市場。不過,近年消費降級,Fusion 超市一向主打進口食品、針對中產與外籍客群,近年開始陸續改回傳統的「百佳超市」。藍田麗港城居民發現商場內的 Fusion 裝修後變成百佳時,直呼「升級見得多,降級真係第一次見」,有人更坦言「消費力不足,所以唯有降級,希望留住顧客」。另外,不少市民認為,Fusion 的高價商品銷路不佳,最後只有「佳之選」等平價貨走得最快。這種「品牌回頭路」並非個別案例,樂富等地的 Fusion 也已「降級」回百佳。
北上消費熱潮更進一步衝擊本地零售。港人跨境消費不再侷限於日用品,餐飲、醫美、娛樂樣樣齊,直接令本地中檔市場失去龐大客源。Fusion這類「不上不下」品牌首當其衝,連帶「平民化」的快餐店也紛紛打價格戰。
新經濟股逆市上揚 港人消費剩下情緒價值?
在傳統零售業舉步維艱,以高級娛樂場所為賣點的「大富豪」,開業2個月都要停業,但部分新經濟股卻逆市上揚。泡泡瑪特(9992.HK)創辦人王寧預期全年營收可達300億元人民幣,中期業績大幅增長,並將推出 Mini 版 LABUBU,股價創新高$324.6。老鋪黃金(6184.HK)同樣強勢,中期經調整淨利潤按年大幅上升近三倍。毛戈平(1318.HK)營行淨利雙位數高增,蜜雪冰雪(2097.HK)同樣值得留意。
佳寶八折活動銷售額急增2倍
佳寶超市被京東收購後,三天全場八折活動令銷售額急增兩倍。這些品牌有一個共通點——主攻低價、潮流,或「情緒價值」商品。消費者不再單純追求價格或品質,而是尋找「快樂」,用有限的預算獲得心理慰藉。這正是經濟學「口紅效應」的現代表現:當經濟不景,港人會減少大額消費,但反而願意為小型、帶來心理滿足的商品埋單。泡泡瑪特、快餐特價餐、便利店小食,這些都成為消費降級時期的「心靈安慰劑」。
超市、餐飲、百貨全面「貼地化」 零售業如何自處?
傳統品牌要生存,唯有徹底「貼地化」。Fusion、Market Place等中高檔品牌逐步退場,百佳、惠康重回主流,旺角朗豪坊瑪莎結業。大家樂、大快活及一粥麵等本地連鎖餐飲紛紛推出平價餐應對消費降級。日本城則持續割價清貨,市傳步向結業之路。
誰為「消費降級」埋單?
香港零售市場正在急速兩極化。一方面,必需品零售商被迫削減成本、裁員甚至降級品牌,以應對消費降級;另一方面,情緒價值商品卻逆市向上,吸引消費者用小額支出換取快樂與慰藉。最終,這場零售「洗牌」的成本,無論是失業潮、零售選擇受限,還是價格結構的重新調整,這場零售寒冬的成本,仍然會由香港人自己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