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菲特指標與外資持美股比例同處歷史高水平

近日財經圈廣傳「畢菲特指標」(Buffett indicator) 已升至217%,較科網股泡沫及疫情期間的190%水平更高,末日博士更形容為「入市便形同玩火」。不過在美國經濟已發生巨大變化,與及外湧入下,亦有分析質疑連畢菲特本人都多年沒有引用的指標,是否仍具參考價值。

一般而言,「畢菲特指標」處於75%至90%之間時,代表美股估值比較合理,高於115%則是被嚴重高估,小於50%則意味股市被嚴重低估。資料顯示,2001年畢菲特曾以「最佳市場估值工具」形容指標,指出當指標下降至70%或80%,入市或回報不俗;但若在如2000年時接近200%的情況,入市則形同玩火。

不過「畢菲特指標」由以美國上市股票總市值 (Wilshire 5000 指數),與美國 GNP ( 後來市場改用GDP ) 比較來計算,隨科技發達,散戶更易跨國投資,加上近月外資不斷增持美股,單純靠美國 GNP 比較美股市值是否合理,已值得討論。

據Ned Davis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從今年年初起半年,外資將在美國金融資產配置中,逾30%分配到股票上,接近歷史最高水平,遠高於19%左右的長期均值,意味經歷關稅動蕩、股匯貨幣三殺下,TACO為外資提供喘息空間,未動搖美對避險到美國的信心。

Disclaimer © 2025 TASTY MONEY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相關內容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台立場。投資涉及風險,股票和結構性產品如窩輪、牛熊證之價格可升可跌,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本金,請自行注意風險。

訂閱及追蹤 Tasty Money 財經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的最新動向
https://www.tastymoney.hk/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