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事件概覽(2025年雙十一關鍵數據)
- 電動車交付週期調整
- SU7 Pro/Max:等待期從1個月前的34週、1週前的30週驟降至6-9週
- SU7基礎版:維持約30週交付週期不變
- 戰略意義:確保Pro/Max訂單在2026年電動車購置稅徵收前完成交付(2025年底截止)
- 全渠道GMV表現
- 雙十一總成交金額:290億元人民幣(同比↓9%,2024年為319億元)
- 低於預期主因:旗艦機發布時序差異
- 小米17系列提前發布(2025年9月底-10月初貢獻約70億GMV)
- 對比:2024年小米15於雙十一期間發布(10月29日),GMV集中計入促銷期
二、業務板塊深度解析
電動車(EV)戰略突破
| 指標 | 數據/趨勢 | 隱含意義 |
|---|---|---|
| 10月交付量 | 4.86萬輛(超預期) | 產能爬坡超速 |
| SU7高端車型月銷 | 1.5萬輛(>15萬元轎車銷冠) | 高端市場佔位成功 |
| YU7 SUV月銷 | 3.37萬輛(SUV品類銷冠) | 產品矩陣競爭力驗證 |
| 產能核心驅動 | 政府稅收補貼政策支持 新訂單趨緩消化存量 工廠擴建項目推進中 | 為2026款SU7改款發布鋪路(未來2-3個月關鍵窗口期) |
智慧型手機:份額結構優化
- 京東平台排名:銷量/GMV均居第二(僅次蘋果,去年全程促銷期排名第一/第二)
- 爆款機型:
- REDMI K80/Turbo 4 Pro/K80 Ultra包攬銷量榜第4/6/9名
- 價格帶戰略:
- <3,000元市場:份額提升(尤其1-1.5k價位)
- 高端市場:小米17 Pro Max維持領導地位
- 促銷力度:折扣幅度大於2024年,部分機型提前上市稀釋雙十一集中度
AIoT:品類分化顯著
- 增長亮點:
- 個護設備(電動牙刷/刮鬍刀)→ GMV/銷量雙增長
- 行動電源 → 強勁同比增長
- 承壓品類:
- 空調等大家電(行業性促銷力度弱於618)
- 多數品類受2024年高基數影響
三、投資價值與風險展望
評級與目標價
- 買入評級 | 12個月目標價:56.5港元
- 估值區間:
- 牛市情境:67.4港元(↑57%)
- 熊市情境:39.0港元(↓9%)

一、近期股價承壓原因
- 雙重利空因素
- 電動車產能延遲:市場擔憂EV產品交付進度,P2工廠建設滯後影響產能爬坡。
- 智能手機毛利率壓力:DRAM/NAND Flash存儲芯片成本上漲(預期2025Q4 Mobile DRAM合約價季增+10%,NAND Flash+9%),疊加IoT產品需求疲軟,拖累硬件業務利潤。
→ 股價表現:9月以來下跌22%(同期恆指+1%)
二、2025年第三季度業績預測(中旬發佈)
| 業務板塊 | 預期表現 | 關鍵細節 |
|---|---|---|
| 整體業績 | 符合市場預期 | 營收約1084億人民幣(年增+17%),淨利潤約101億人民幣;毛利率22.3%(季減-0.2ppt,年增+1.9ppt) |
| 智能手機 | 出貨量穩健,毛利率改善 | 全球出貨4530萬台(季增+2%),中國出貨1000萬台(季減-4%);通過Redmi K90提價(100-500元)對沖成本,毛利率升至11%(產品結構優化) |
| IoT業務 | 收入承壓 | 收入約266億人民幣(受季節性需求減弱及補貼退坡影響) |
| 電動車業務 | 首度實現盈利 | 交付量10.9萬輛,毛利率25.2%(季減-1.2ppt,因SU7 Ultra佔比下降) |
三、成本上漲與盈利挑戰
- 存儲芯片成本衝擊:
低端手機中存儲成本佔比超20%,成本壓力將傳導至安卓手機零售價上漲。 - 毛利率預期下調:
2025Q4手機毛利率預測從原假設下調至10%,2026-2027年整體毛利率預估下修0.7ppt/0.4ppt。
四、投資評級與估值調整
- 盈利預測修正
- 2025年:淨利潤預估上調7%(受益於費用控制優化)
- 2026-2027年:淨利潤預估下調9%/7%(因營收增速下修4-5%)
- 目標價與評級
- 新目標價:65.40港元(原75.90港元),維持「買入」評級。
- 估值邏輯:
- 分部估值法(SOTP):傳統業務按25x 2026年PE(原28x,參考同業平均),電動車業務採用DCF估值。
- 潛在上行空間55%(基於當前股價)。
- 人民幣櫃檯(81810.HK):目標價下調至58.39元人民幣(原69.09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