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裁韓華海洋五家美國子公司這一事件的初步評估。
中國隔山打牛直指美海軍增量能力
被點名的五家公司(Hanwha Shipping LLC、Philly Shipyard 等)正是韓華集團為美海軍提供產能。Philly Shipyard 計畫 2035 年擴產至 10 艘/年,承擔 LNG-船、T-AO 補給艦、國家安全多任務船(NSMV)等軍民兩用訂單,被美國視為“重振瓊斯法案艦隊+海軍輔助艦艇”的樣板工程。
韓華海洋巨濟廠已拿到 3 艘美軍乾貨船 MRO 合同,並試圖以維修為切口切入美海軍“存量艦隊”保障體系。
中方一次性切斷上述實體與中國供應鏈、融資、技術人員的往來,等於把“增量產能”和“存量保障”兩條線同時放上減速檔。
成本衝擊
美國本土厚板價格比中國高 12–15%,切換後單船建造成本抬升約 2,000–2,500 萬美元(以 50,000 噸 LNG 船為例)。電控/電纜方面,歐洲或日本替代,採購週期拉長 3–5 個月,整體交付週期 +10%。
合計估算,Philly 船廠 EBITDA 利潤率將從 8% 降至 5% 左右,與中方評估“整體利潤率下降 3–5 個百分點”基本一致。
韓華已宣佈 2026 年前對費城船廠追加 30 億美元投資(雙船塢+三碼頭),並計畫新增 3,000 名工人。制裁若使建設設備(中國產門吊、分段運輸車)交付延期,則 2027 年形成“6 艘/年”節點的概率下降,但 2030 年達 10 艘的遠期目標仍可通過日韓歐設備替代完成,只是資本開支再增加 5–8%。
中國制裁確實打中美海軍擴張,可把 Philly 船廠達產節奏推遲 1–2 年,並抬高 3–5 個百分點成本,但在美國財政高額補貼與日韓歐替代鏈共同作用下,出現“專案爛尾”或“美海軍輔助艦停擺”的概率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