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業績預測:創紀錄增長,結構性優勢凸顯
- 歷史新高延續
- Q3營收/淨利潤:預計達77億/48億港元(同比+43%/+53%,環比+6%/+8%),連續兩季度刷新紀錄。
- 超預期表現:UBS預測較市場共識(Visible Alpha)高出8%/11%,預計財報發布後市場將普遍上調預期。
- 核心驅動力:日均成交額(ADT)躍升及IPO活躍度支撐主營收入,抵消NII下滑影響。
- 淨投資收入(NII)承壓解析
- 預計Q3 NII:93.3億港元(同比-23%,環比-40%),主因:
- 利率下行:6個月HIBOR均值降至3.18%(vs. 上年同期4.71%);
- 匯率損失:美元兌港元貶值導致匯兌收益減少(對比H125非經常性匯兌收益1.63億港元)。
- 風險緩衝:保證金及結算所資金規模保持穩定(高未平倉合約抵消保證金要求降低影響)。
- 預計Q3 NII:93.3億港元(同比-23%,環比-40%),主因:
二、市場數據深度解讀:流動性結構優化與衍生品擴容
指標 | Q325表現 | 同比/環比變化 | 結構性意義 |
---|---|---|---|
日均成交額(ADT) | 2860億港元(歷史新高) | vs.Q1/Q2: 2430/2380億 | 市值擴張+換手率提升雙重驅動 |
南向資金貢獻 | 占ADT約27% | vs.Q1/Q2: 23%/24% | 持續滲透港股流動性(2020年至今換手率超本地/外資2倍) |
年化換手率 | 162% | vs.Q1/Q2: 156%/140% | 南向主導下長期中樞有望上移(UBS上調H25-27年預測至147%/110%/105%) |
IPO市場 | 25宗新股募資>750億港元 | 9M25累計募資1830億港元 | 十年來第四高(僅次於2021/2018/2020年) |
衍生品創新 | 新增5隻股票周期權(中海油、中移動、中芯國際、友邦、小米) | 11月生效,覆蓋標的擴至16隻 | 豐富風險管理工具,吸引高頻交易資金 |
關鍵趨勢:南向資金占比提升推動港股流動性結構轉型,高換手特性有望系統性拉高市場活躍度,衍生品擴容強化港交所亞洲風險管理中心定位。
三、估值重估邏輯:南向資本驅動長期溢價
- 盈利預測上調
- ADT預期調整:2025-27年ADT上調9%/16%/11%至2500/2240/2430億港元(高於市場共識)。
- EPS調整:2025-27年EPS上調7%/12%/10%至13.4/12.2/12.9港元,反映南向資金持續流入對收入的乘數效應。
- 目標價與估值溢價
- 新目標價:485港元(原464港元),對應40倍12個月前瞻PE。
- 當前估值:38倍前瞻PE(較目標仍有5%上行空間)。
- 溢價支撐點:
- 南向資金占比提升帶動換手率結構性增長;
- 港股IPO儲備強勁(近300家申請,科技+醫療主導);
- 衍生品生態完善增強收入韌性。
四、投資建議與風險提示
核心機遇:
- 流動性升級紅利:南向資金占比突破30%或觸發ADT及換手率加速上行;
- 政策催化:港股通擴容、IPO門檻優化等潛在政策利好;
- 衍生品收入占比提升:周期權擴圍推動衍生品ADT貢獻度向國際交易所看齊(目前約15% vs 芝商所>50%)。
風險預警:
- NII波動:若聯準會降息延遲壓制HIBOR反彈,或美元續貶加劇匯兌損失;
- ADT敏感性:若港股指數回調導致市值縮水,可能拖累成交額。
結論:戰略配置窗口開啟
港交所憑藉流動性結構優化+衍生品創新+IPO儲備三重引擎,已進入盈利增長加速通道。當前估值雖高於歷史中樞,但在南向資金重塑市場生態的背景下,40倍PE具備可持續性。短期關注11月5日財報後市場預期上修機會,中長期建議逢低布局,目標價485港元對應約10%上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