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驅動「治未病」 30秒AI影眼底 及早發現55種健康風險 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數碼港、電子健康聯盟及創新健康科技企業 LIVE4WELL 今日(28日)合辦「AI 驅動『治未病』發佈會」,活動除了分享一項《香港人對「治未病」的認知、行為模式及支援期望》報告,現場也有即場體驗 AI 健康檢測活動,包括30秒AI 眼底照相,即時分析糖尿病及心血管等55種疾病早期徵兆。

數碼港首席公眾使命官陳思源先生表示,面對人口老化與慢性疾病增加所帶來的挑戰,「治未病」的理念是推動健康管理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正重塑健康管理的模式,透過數據驅動的預測與個人化方案,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動掌握健康。

電子健康聯盟會長冼超舜博士亦指,政府希望將本港發展成為健康和醫療創新樞紐,而隨著創新治療方案及電子健康記錄等技術蓬勃發展,公民自我健康管理將成為趨勢。他表示,樂見政府和業界積極推動創新,亦深信 AI 與醫療科技結合,將會是未來的重要發展趨勢。

創新健康科技企業 LIVE4WELL聯合創辦人黃敏詩女士則表示,預防保健是未來大勢所趨,而LIVE4WELL透過將AI 技術與健康管理深度結合,將身體數據轉化為個人化解決方案,協助市民實踐「治未病」理念,開啟「健康3.0」的里程碑。

德勤觀察:逾七成受訪市民相信科技對健康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另外,Deloitte(德勤)分享一項《香港人對「治未病」的認知、行為模式及支援期望》報告,德勤於今年10月透過問卷形式,抽樣訪問 1004 名香港市民。統計發現,有77%的受訪者相信,科技在未來對健康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根據前述報告,大眾對健康科技有強勁的信心,而當受訪者被問及對具體科技產品的興趣時,前三名依序為個人化營養計劃(42%)、AI 健身教練(41%)與心理健康科技(37%),反映受訪市民對個人化健康管理平台與 AI 科技應用普遍感到期待,顯示以 AI 科技驅動健康管理的需求與日增長。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專業應用教授馮康教授,JP 指出,AI 能夠協助進行個人化風險評估以及早期疾病預測,並幫助市民持續監測健康,從而提升管理慢性疾病的成效,甚至能支援精神健康。

研討以外 體驗精彩

另外,體驗區亦有4項AI健康科技設備讓參與者體驗,包括「30秒AI 眼底照相」,透過視網膜影像分析,即時知道多達55種健康風險,包括糖尿病及心血管等疾病早期徵兆;「身體組成分析」,精準測量17項身體指標,包括內臟脂肪、肌肉分布、代謝年齡等;「3D 體態評估」,1分鐘完成360度全身掃描,識別盤骨前傾等15種體態問題;以及「AI 體適能測試」,以AI 動態捕捉技術即時分析,為參與者體適能表現全面評分。

[編輯/邀請/合作/垂詢]立即電郵聯繫:[email protected]

Disclaimer © 2025 TASTY MONEY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相關內容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台立場。投資涉及風險,股票和結構性產品如窩輪、牛熊證之價格可升可跌,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本金,請自行注意風險。

訂閱及追蹤 Tasty Money 財經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的最新動向
https://www.tastymoney.hk/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