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 精簡解讀與延伸理解

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文章內容精簡解讀如下:

為何提出新發展格局?(即背景)

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們遇到的諸多問題是中長期的,不少問題以前未曾經歷,需要從戰略角度深化認識和有效應對。從某種意義上說,化解挑戰就是機遇。

為什麼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即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義)

第一,這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第二,這是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第三,這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的內在要求。

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涵是什麼?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關鍵在於實現經濟迴圈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

新發展格局的根本要求是什麼?

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迴圈。把握好幾個重大關係:

一是從供給和需求的關係看,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二是從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關係看,國內迴圈是基礎,兩者是統一體。三是從深化改革和推動發展的關係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全面深化改革。

如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即其實施路徑)

劉鶴分別從科技創新、供需互動、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提高收入水準、高水準對外開放六個方面詳解實施路徑。

上述是字面上的精簡解讀,個人縷一縷,延伸理解如下:

眾所周知,發展經濟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站在“三駕馬車”的角度,大致可以將消費和投資歸為內迴圈範疇,將外貿歸為外迴圈範疇,前者側重於內需,後者側重於外需。

一、外迴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以投資與出口拉動經濟高速發展。實踐證明,這種“外迴圈”模式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短短的幾十年裏,我國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既然外迴圈這麼好,為什麼不繼續搞下去呢?只因該模式並不是完美無缺的,至少存在兩點弊端:

一是外迴圈頗有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味道,如果過度依靠外迴圈模式來發展經濟,一旦海外需求低迷,或者其他因素,那麼經濟增長的主動權很難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不利於國內產業升級和經濟安全。我國主要的出口產品一直集中在紡織服裝、鞋類、玩具等輕工業產品上,而進口的則為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長此以往,既不利於我國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又增加了我國提高外貿競爭優勢、搶佔全球價值鏈上游的難度,更容易在核心技術上被西方發達國家“卡脖子”,甚至還會威脅到國家經濟安全。這兩年中美貿易的磨擦就能明顯地說明這一問題。

事實上,自2008年開始,由於受到全球經濟下行壓力漸增、貿易單邊主義抬頭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海外需求日趨萎縮,外貿對我國經濟的貢獻度開始降低,與之相應的是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下滑。近年來,在國家擴大內需戰略的帶動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尤其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內需的強勁增長有效彌補了外需的不足,對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進入2020年以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更加錯綜複雜,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全球供應鏈體系造成了巨大衝擊,並進一步加劇了外部環境的變化。在此背景下,不管是出於經濟考慮還是安全考慮,我們都不能繼續把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建立在海外需求基礎之上,而是應當著眼於對國內市場的進一步挖掘,更加依靠自身的力量來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於是,前不久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中央特別強調,“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會議一錘定音,正式明確了未來幾年國民經濟的發展新思路—-“內迴圈”。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二、內迴圈和雙迴圈

“內迴圈”側重於內需,涉及到消費和投資兩塊內容。

投資,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即時顯效的,而且高質量的投資能助力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尤其是在擴內需的過程中,居民消費向中高端商品消費過渡、服務消費升級的趨勢明顯,通過投資來強化消費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增進中高端消費供給,顯然會有助於釋放居民的消費潛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不斷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深入推進結構性改革,適時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的政策措施,減緩投資增速回落幅度,加快投資結構優化步伐,使投資在穩增長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01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住不炒”的概念,自那以後,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基調不變的同時,又堅決不搞“大水漫灌”。此次十四五規劃的建議,繼續強調了“房住不炒”這句話,進一步說明,十四五將繼續落實“房住不炒”的導向,作為一項長期必須堅持的政策。貨幣政策同樣不搞“大水漫灌”。這是為投資的側重點定調。劉鶴特別指出,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民生和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租購並舉、因城施策,完善長租房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等。其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從戰略的高度重申了擴大內需的重要性,而主要實施路徑則集中在“推動消費回升”和“擴大有效投資”兩個方面。隨著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對於加強補短板、強弱項投資都提出了新需求,尤其是支撐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發展的新基建,更是被時代賦予了重要使命。

消費,既是一切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又是支撐經濟增長的首要力量,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從需求潛力看,我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最大最有潛力市場,隨著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不斷擴張。從供給能力看,我國儲蓄率仍然較高,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3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近些年的消費升級浪潮更是奔湧不息,各種新型消費業態也在不斷湧現。不過,現階段國內消費市場整體上的供需還不能完全匹配,部分三四線以上城鄉和邊遠地區的消費需求尚未能得到很好的滿足,這便意味著國人的消費還有極大潛力可挖掘。必須指出的是,光有消費和投資,是“迴圈”不起來的,還需要產業端的轉型升級來加以配合方可奏效,而背後的核心驅動力在於科技創新。於我國而言,儘管近些年科技實力的進步有目共睹,但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我國依然被限制在加工、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反觀西方發達國家,他們憑藉著對高精尖技術的掌控,牢牢地把握住研發設計、品牌行銷等附加值較高的環節,往往能在掌握話語權的同時,獲取高昂的利潤。此外,在晶片、半導體、工業軟體、航空發動機等核心技術領域,我國依然面臨著被“卡脖子”的情況,這便容易讓我們在關鍵時刻處於被動局面。為此,我國必須要進一步提升核心技術的研發創新能力,突破硬核技術壁壘,在關鍵產業環節加速國產化替代,如此才能反客為主,實現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目標,進一步擴大我國工業門類齊全的體系化、規模化優勢——而這也同樣是“內迴圈”的應有之義。

事實上,我國一直都在為促進國際迴圈的暢通和擴大而不懈努力著,從“一帶一路”、穩外貿穩外資、自貿區試點,到自由港建設、舉辦進口博覽會,都是極佳的佐證,而我國在吸收外資與拓展新興市場貿易上也的確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同樣不能少了中國。放眼全球,幾乎所有國家的實踐都一再證明瞭,只有矢志不渝地擴大對外開放,經濟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在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還要帶上“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那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衝擊,風險加大。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在努力打通國際迴圈的同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增強韌性,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站在歷史的角度看,世界經濟的互聯互通、各個國家的協作分工與人員的交流往來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儘管在前進道路上會遇到波折與坎坷,團結合作終究是最有力的武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正道,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形成更加緊密穩定的全球經濟循環體系,促進各國共用全球化深入發展機遇和成果。

位處“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要面向未來,主動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創新,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的戰略機遇,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Disclaimer © 2024 TASTY MONEY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相關內容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台立場。投資涉及風險,股票和結構性產品如窩輪、牛熊證之價格可升可跌,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本金,請自行注意風險。

訂閱及追蹤 Tasty Money 財經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的最新動向
https://www.tastymoney.hk/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