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集團正處於轉型之際,集團香港總部上周傳出小規模裁員。據市場流傳的內部電郵,怡和集團表示,小部分員工因應業務重大轉型而受影響,已逐一通知員工,並強調決定是為了未來業務發展。這是繼旗下子公司牛奶國際(DFI)8月傳出裁員後,另一矚目的人力調整行動。
怡和在通訊文件續指,正整合負責投資公司日常營運的員工,由以往分散辦公室改為集中在怡和大廈辦公,怡和大廈辦事處將於今年12月翻新,並於明年中完成辦公室重置,翻新期間將在鰂魚涌商廈臨時辦公。
怡和集團回應稱,集團正轉型以確保架構與作為投資公司的策略保持一致,惟目前無法透露更多資訊。事實上,不止怡和集團香港總部,旗下經營惠康、萬寧、7-Eleven的牛奶國際(DFI)今年8月亦傳出裁員、將部分職位外判等。
兩大商廈套現133億
與人事調整同步,怡和於近月積極出售核心辦公樓資產。其中,文華東方酒店持有的銅鑼灣「港島壹號中心」(前身為怡東酒店),獲阿里巴巴以約70億元購入最頂13層,呎價近2.6萬元。該廈原為酒店用地,2017年曾招標求售,當時估值高達300億元,但其後集團決定斥資50億元重建為甲級商廈,如今僅以70億元出售部分樓面,「回想起來可能相當揼心」。
另一交易為中環交易廣場一座最頂9層,以63億元售予港交所,兩宗交易合共為怡和套現133億元。
中資接手成趨勢 收租股憂喜參半
阿里巴巴大手購入樓面,卻導致九倉置業(1997.HK)旗下的時代廣場失去原租用4層樓面的大客戶,空置率面臨上升壓力。同時,希慎興業(0014.HK)的利園八期即將落成,進一步加劇銅鑼灣商廈競爭。市場人士指出,中資機構如阿里巴巴、李寧等積極購入香港寫字樓,有助消化供應,對長期出租率屬利好因素,但短期內傳統收租股仍須面對租務調整陣痛。
怡和轉型為「投資公司」 新大班來自私募投資界
今年3月,怡和集團執行主席Ben Keswick 在年度業績表示,集團將由以往的「持有者-營運者(owner-operator)」,轉型為投資組合公司。
即使強調集團是「長期和積極參與的投資者(long-term, engaged investor)」,外界普遍解讀成怡和會更加投資者導向,並增加旗下公司的獨立性,部分標示性行動包括取消集團層面的管理培訓生,鼓勵員工專注於組合公司營運,而非在不同公司輪換。另外,怡和系內公司董事會增加具私募投資背景的獨立董事,即將12月履新的集團行政總裁潘林峯(Lincoln Pan),亦是來自私募投資的太盟集團(P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