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和美國農業部(USDA)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表示,迄今為止,中國購買超過23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約占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設定目標的71%。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一份聲明中稱,“自從8個月前協議生效以來,我們看到我們與中國的農業貿易關係有了顯著改善,這將使我們的農民和牧場主在未來幾年受益。”這份聲明是對中國人赤裸祼的侮辱。我泱泱大國,地廣物博,竟然淪落到要貴買糧食!
自美國對中國實施貿易戰後,農糧產品是中國承諾增加購買美國商品和服務的四個領域之一。中美兩國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同意在未來兩年裏平均每年至少採購400億美元的美國食品、農產品以及海產品。
報告稱,從今年1月到8月,美國對中國的高粱出口總額為6.17億美元,高於2017年同期的5.61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的豬肉出口在2020年前5個月就創下歷史新高,而截至2020年8月,美國對中國的牛肉和牛肉產品出口已經是2017年總量的三倍多。
數據顯示,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上旬,美國出口中國玉米累計約221萬噸,同比規模增加了5倍以上。美國對中國的玉米銷售將達到870萬噸的歷史最高水準。而美國對中國的大豆銷售在2021年達到2017年的兩倍。截止2020年9月3日,在2019/20年度(2019年10月到2020年9月),美國有2630萬噸大豆銷往中國市場,而對外出口大豆總量為2870萬噸。此外,在2020/21年度,中國已經預定美國大豆1590萬噸,而美國對外出口大豆總量為2940萬噸。
2020年初,中國承諾在2年內購買32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5月,中國進口了60億美元的農產品,而這個數據在今後還會增加。據海關總署稱,中國今年第一季度進口了價值355.6億元人民幣(合50.4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該機構表示,進口大豆的數量翻了一番,豬肉的數量增長了六倍以上,棉花增長了43.5%。從價格上看,中國進口了價值218.8億元人民幣的大豆,是一年前的兩倍;豬肉30.4億元,增長16倍;棉花15.9億元,增長17%。
按進口金額分農產品大類看,畜產品和穀物進口增速最明顯。2020年1-7月,畜產品進口達283.3億美元,同比增42.2%;穀物進口額達42.4億美元,同比增長33.6%。畜產品進口品類中,豬肉進口增速最大,2020年1-7月豬肉進口數量達249.8萬噸,增1.5倍;其次,牛肉進口120.2萬噸,增長41.5%。穀物進口品類中,高粱和小麥進口增長幅度最大,2020年1-7月高粱進口229.4萬噸,同比增9.4倍。小麥進口量達428.5萬噸,同比增1.2倍。
除了這些產品,美國農業部預計,寵物食品、苜蓿乾草、山核桃、花生和預製食品等其他美國農產品到2020年對中國的銷售將達到創紀錄或接近創紀錄水準。
再來看一組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的歷史數據:
大豆:貿易戰之前中國占到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的60%,就價值而言,大豆是美國主要的出口農產品。根據數據顯示,自2020年9月1日開始以來,中國已進口大約1,110萬噸大豆,價值約40億美元。
玉米:2011年到2013年期間中國是美國玉米的前五大進口國之一,但是隨後中國就不再大量進口,因為國內玉米產量提高。2017年中國進口1.42036億美元的美國玉米,2019年1月到11月期間進口5285.7萬美元的美國玉米。
小麥: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小麥生產國,僅次於歐盟,中國還占到全球小麥庫存總量的一半。近幾年中國一直是美國小麥的第三或第四大進口國。
高粱:中國2008年開始進口美國高粱,用於生產白酒和動物飼料。其採購在2015年達到21.15億美元的最高水準,但是2016年減少過半,為10.3億美元。從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間中國採購了價值1.39億美元的高粱。
豬肉:自從非洲豬瘟疫情造成國內生豬存欄量急劇下滑後,中國的豬肉進口大幅增加,創下歷史最高紀錄。2019年1月到11月期間美國對中國和中國香港地區的豬肉出口量增加49%,達到11.8億美元,超過2018年全年金額8.525億美元,也高於2017年創下的前期歷史紀錄10.8億美元。
牛肉:經過2014年的禁令後,2017年中國恢復進口美國牛肉,但是依然限制進口數量。2019年1月到11月期間美國對中國和中國香港地區的牛肉出口為7.464億美元,同比減少19%。2018年中國和中國香港地區從美國進口的牛肉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達到10億美元。
作為對比,在貿易戰開始前的2017年,中國採購美國農產品金額為240億美元。貿易戰後,中國迫於壓力,農產品採購金額不斷攀升。已經承諾在兩年內增購32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這意味著中國將在2017年購買24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的基礎上,每年平均再增加160億美元的購買量,從而使得平均年購買總量達到400億美元。這裏,強賣不可避免,有沒有貴賣呢?請看請看大豆、玉米、小麥的期貨價格走勢。
大豆從最低的791美元漲到最高1089.75美元,漲幅37.77%;玉米從最低的309美元漲到最高421美元,漲幅36.25%;小麥從最低的410.5美元漲到最高638.25美元,漲幅55.48%。眾所周知,這些商品的定價權都是由美國資本決定。而美國8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1.3%,通脹率為1.85%。美國的通脹率如此之低,而農品期貨價格升得如此之多! 到這裏,明眼人都能看出,美國在農產品上剪中國的羊毛,中國對美農產品採購已經成為外匯儲備損耗流失的主要項。可以肯定,除了高科技,糧食已成為了美國棒打中國的另一件“核武器”。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5-2019年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持續增長,近三年來增長速度不斷加快。2017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額達1258.6億美元,同比增長12.8%;2018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額達1367.1億美元,同比增長8.6%;2019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額達1509.7億美元,同比增長10%。2020年1-7月,進口總額達96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增長速度加快3.4個百分點。
隨著我國農產品進口總額不斷加快,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不斷擴大。自2004年我國農產品進入貿易逆差以來,我國農業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2019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達718.7億美元,同比增長26.5%。2020年1-7月,貿易逆差達542.9億美元,同比增長30.9%,增速上升4.4個百分點。
強賣貴賣和被迫強買貴買的背後,是令人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的餐飲浪費現象。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佈的《食物浪費足跡:對自然資源的影響》報告顯示,全球每年食物浪費總量達13億噸,全世界每年生產但被浪費的糧食所耗用的水相當於伏爾加河年流量的3倍,而生產這些糧食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高達33億噸。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發佈的《2018年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2015 年中國城市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一年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在1700萬噸至1800萬噸之間,相當於3000萬人至5000萬人全年的食物量。僅城市餐飲業浪費的食物,就完全可以彌補我國每年進口的主糧缺口。2017年,中國人均浪費糧食44千克/年,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這個數字接近我國糧食總產量的6%。如果把全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可達約1000億斤,供約3.5億人一年的需要。數據可謂是觸目驚心!
此外,食品浪費問題給農業生產帶來的額外壓力,導致耕地面積和捕撈規模不斷擴大,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2020年8月17日發佈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顯示,到“十四五”期末(約2025年),中國也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穀物(三大主糧)缺口約為2500萬噸,約總消費量的5%。我國歷來高度重視農業生產,通過政策支持、科技驅動、深化改革等多種舉措,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解決我國糧食問題。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切實培養節約習慣,杜絕餐飲浪費現象。這看似是舌尖上、飯桌上的小事,實則是關係國計民生、千家萬戶的大事。我國人口多、基數大,如果每人浪費一點,最終就會彙聚成一個巨大數字。
勤儉節約,不浪費糧食,要從每個人自身做起,讓節約糧食成為每個人的生活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