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動漫節港股谷子股缺席? 香港資本市場的動漫真空

香港動漫股困局:缺席的香港戰場中國谷子股的戰略性沉默

在香港動漫電玩節的喧囂現場,粉絲們簇擁在日漫巨頭的展位前搶購限量版模型,卻鮮少有人注意到一個弔詭的香港上市動漫相關公司的缺席:泡泡瑪特、52TOYS等中國「谷子股」(潮流玩具及動漫衍生品企業)待大型中國谷子經濟的主導者都缺席,唯一還在的只是仍有本地的羚邦集團(2230.HK)仍在堅守香港市場。這些中國公司並非缺乏實力——泡泡瑪特市值逾百億港元,52TOYS年營收突破20億人民幣——卻集體選擇「沉默」。他們寧可將資源傾注於內地三四線城市的商場快閃店,也不願在香港這個國際化舞台亮相。這種缺席並非偶然,而是資本理性與產業生態碰撞的縮影,折射出香港動漫產業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深層困局。

一、香港資本市場的動漫真空帶:產業鏈斷層與資本偏好偏差

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卻在動漫產業鏈上形成詭異的「真空帶」。這一斷層體現在上中下游的全方位缺位,並因資本市場的結構性偏好而加劇。
在產業鏈層面,上游動畫製作環節嚴重依賴外部力量,缺乏獨立上市公司如日本東映動畫的支撐,多數工作室僅依附於嗶哩嗶哩(9626.HK)等中資平台生存。中游環節雖有羚邦集團(02230.HK)壟斷日漫代理90%份額,但其IP自主開發能力薄弱,營收過度仰賴日本授權,2024年財報顯示授權收入佔比高達85%,反映其難以擺脫「二道販子」的尷尬定位。至於下游衍生品企業,如彩星玩具(00869.HK),則陷入代工陷阱,專注於低成本生產,卻未構建如萬代南夢宮的IP創作閉環,導致產品附加值長期低迷和對本地市場開發的興致。

 

二、中國谷子股集體「缺席」的戰略邏輯:本土優先與資本路徑選擇

中國谷子股的戰略性沉默,本質是對市場規模與資本效率的精算結果。他們並非忽視香港,而是基於「經濟理性」將資源集中於內地龐大市場,形成一套高度現實的商業邏輯,對開發香港市場表現興趣不大。

本土市場優先策略驅動了這一選擇。以泡泡瑪特(09992.HK)為例,其2024年財報揭露中國內地營收佔比達87%,資源明顯寧願傾斜於內地下沉市場。同樣,未上市頭部企業52TOYS在2025年啓動「千縣計劃」,首輪拓展名單涵蓋河南、四川等省份,卻獨缺香港。這一決策的底層邏輯在於規模效應:內地14億人口支撐的消費潛力,能快速攤薄IP開發成本;反觀香港僅70萬潛在用戶,難以驅動戰略級投入。泡泡瑪特CEO王寧曾直言:「中國製造和中國文化成就了我們。」

資本路徑的現實考量進一步強化缺席動機。港股對文化企業的估值偏低,潮流玩具公司平均PE僅18倍,而A股同類企業則享有更高溢價,反映港股融資效率的劣勢。政策紅利錯位亦加劇這一落差:內地「十四五」文化專項補貼規模達百億級,涵蓋IP開發稅收減免;香港「創意智造基金」卻僅2億港元(2025年),杯水車薪。典型案例是奧飛娛樂(002292.SZ),其擁有「喜羊羊」等國民IP,卻選擇分拆遊戲業務赴A股IPO而非港股——這不僅是估值差異的體現,更是對政策支援力度的權衡。谷子股的「沉默」因而成為一種主動防禦,避免在香港資本市場的低效泥潭中耗散能量。

三、香港動漫生態的結構性困境:定位尷尬與橋頭堡弱化

香港動漫產業的困局,根源於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定位尷尬與功能退化。這種結構性困境不僅使本土企業難有作為,更削弱其作為內地企業「出海跳板」的傳統角色。
市場定位的雙重尷尬日益凸顯。一方面,香港淪為「國際IP中轉站」:羚邦集團(2230.HK)代理超500項日漫IP,卻僅有10%內容流向本地平台,90%輸往內地,凸顯本地消費規模的萎縮。香港動畫師協會2024年調查顯示,70%受訪企業依賴跨境業務生存,本地原創IP產值不足總產出15%。另一方面,香港作為「內地文化出海橋頭堡」的功能失效:2018-2024年僅3家內地文娛公司赴港上市,較2010-2017年下降70%。這一趨勢與中國企業轉向東南亞直接佈局相關,如騰訊動漫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反映香港「文化中介」價值的式微。

 

 

Disclaimer © 2025 TASTY MONEY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相關內容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台立場。投資涉及風險,股票和結構性產品如窩輪、牛熊證之價格可升可跌,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本金,請自行注意風險。

訂閱及追蹤 Tasty Money 財經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的最新動向
https://www.tastymoney.hk/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