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ty專題】集採殺估值釀生科股災 B仔股2022難翻身?

相對最近洗倉的教育股板塊,以近半年計,生科股的跌勢原來更為急勁,成為港股當中,半年內跌勢最慘烈的股份。生科股後市能否翻身?要視乎集採壓低藥價的效應,能否轉嫁至縮減銷售開支方面,惟暫時不容樂觀。至於長遠而言,中央始終扶持具創新能力的生科股,龍頭仍稍為佔先。

於2020年至2021年初,生科股成為科技股以外最炙手可熱的股份板塊之一,從事CRO(合同研究機構)的龍頭股藥明生物(2269),自2019年低位至2021年中的高位,升幅達到7倍以上,市值上漲至6000億水平。唯自去年中開始,藥明以至生科板塊見頂下滑,藥明股價半年間下跌五成,其他生科股情況更為慘烈。

根據統計,截至上周五(1月31日),沒盈利、沒收入的B仔股,計及上市足半年的31隻股份之中,只得一隻歌禮製藥(1672.HK)因變身COVID概念股而一度大炒,能於半年間上升 35%,其餘B仔股全線見紅,跌幅逾三成者更達到26隻,佔當中超過八成,比起教育股情況更為可怕,成為港股之中表現最差板塊。跌勢最急的,是主打COVID藥品於審批出現負面消息的開拓藥業(9939.HK),半年間跌89.5%;其次最慘是受到集採打擊的心通醫療(2160.HK),下跌73.3%;三孩概念股貝康醫療(2170.HK)則重挫69.7%。

生科股急跌,主要受到政策面以及美國加息預期引發的高估值股殺估值的雙重打擊。生科股沒收入、沒盈利,估值主要以主打藥品的未來潛在市場規模計價,於殺估值環境下,這類股份首當其衝。

至於政策面,集採制度於2018年本來只涵蓋較低端的藥品,投資者不預期會擴展至高端市場,更不認為中央甘願付出窒礙中國生科行業發展的代價,但後來集採擴展至高端藥品以至醫療器械,逐步擴大範圍,甚至高端產品如心瓣器械於成功批准推出初期已納入集採,令市場意識到中央打擊高藥價的力度遠較預期為大,及後癌病藥品納入醫保範圍,價格亦大幅調低,令生科股受打擊程度更為全面。

另外,於去年下半年,中國監管機構推出措施打擊”Me Too”藥,尤其針對靠研發PD-1抑制劑以及CAR-T(T細胞免疫療法)而包裝上市的企業,以防濫發新藥,於是限制審批,亦拖累生科技遭到拋售。

集採拖累生科企業的產品收入以至利潤率,未來業績的重大關鍵,是於收入下降之下,佔醫療企業最龐大的銷售成本能否相應下降,以暫時已被集採因素影響的上市公司觀察,企業未能成功相應壓低銷售成本,這繼續成為生科股未來業績的關鍵因素。

不過,中國長遠必定支持生物科技健康發展,於一輪雷厲風行的政策監管過後,如何扶持具創新研發能力的生科企業,將成為優質生科股翻身的機會。股份方面,龍頭或研發新藥進度佔先的生科股,成為少數仍值得留意的對象,包括藥明、百濟神州(6160.HK)、康方生物(9926.HK)等等。

Disclaimer © 2024 TASTY MONEY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相關內容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台立場。投資涉及風險,股票和結構性產品如窩輪、牛熊證之價格可升可跌,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本金,請自行注意風險。

訂閱及追蹤 Tasty Money 財經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的最新動向
https://www.tastymoney.hk/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