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紅與黑:一場對雷軍智慧的極致考驗

小米昨日(2月22日)回應造車傳聞,稱:“未立項”。但這並不重要。本就司馬昭之心,早點認與晚點認都是認。

小米造車,實際自有其基因。十年的手機及IoT行業摸爬滾打,使其積攢了豐厚的的供應鏈管理經驗與工業設計比較優勢,並生長出了一定的品牌美譽度;加上“老大哥”高通在先進制程晶片層面的支持,這些一併構成其進軍智能汽車的基本盤。

但同時也要看到,車不同於手機,二者的關鍵要素天差地別。尤其天時更是較為不利:造車預期本就落後過多——當小米量產車問世,它面臨的是100萬輛年交付的特斯拉,10萬輛年交付的造車新勢力,以及在2022-2023年完成全面反撲的傳統主機廠;再加上同期小米還務必要在通訊技術(5G幾無機會,這裏主要指6G)、人工智慧技術與晶片設計製造等三大維度完成短板補缺,這些“銷金窟”般的重大事項都形容泰山壓頂將對小米造車形成極大擾動。

故而小米造車,從路徑選擇上必須自始便要務實且“smart”。有基於此,我們傾向於認為,小米造車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能否以及如何做到“切割時代”——最可預期的商業模式是以“2萬美元售價銷售看上去價值4萬美元的智能汽車”,即超越它的中國同僚,以最極致的方式對標特斯拉。

Disclaimer © 2024 TASTY MONEY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相關內容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台立場。投資涉及風險,股票和結構性產品如窩輪、牛熊證之價格可升可跌,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本金,請自行注意風險。

訂閱及追蹤 Tasty Money 財經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的最新動向
https://www.tastymoney.hk/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