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需,但不同年齡群有不同的消費習慣。新的消費群體崛起及其所帶來的消費習慣變化,正在掀起一場徹底的消費迭代變革。大家所說的「Z世代」一般指(1995-2009年)出生的,這些人開始讀大學,步入社會工作。

一直以來作為支付重要工具信用卡﹐過去兩年,包括建行、招行、交行等在內的多家信用卡中心與微博、B站、小紅書等跨界合作,通過發行聯名卡、品牌合作等方式與「Z世代」互動。
交通銀行年報中明確提到,要逐步充實品牌的年輕化元素,並在最近官宣了王一博作為全球品牌代言人。
除了信用卡,互聯網消費信貸成為年輕人唾手可得的服務,過去幾年發展混亂,校園貸問題繁多,這也是過去幾年監管部門堅決叫停校園貸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早在2017年,銀監會就聯合教育部等多部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鼓勵正規的商業銀行開辦針對大學生的小額信用貸款。
「Z世代」需要什麼樣的消費金融?
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進入平穩的高速增長期。而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大發展,「Z世代」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互聯網網民。

企鵝智庫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超過70%以上的「Z世代」線民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長達3小時及以上,由此帶來其線上消費能力與意願遠超市場平均水準。
與此同時,在互聯網的助力下,「Z世代」的興趣圈層更加垂直化、多元化、個性化,這也使得消費決策鏈條變得與之前截然不同。
以信用卡為例,基於其消費+信貸的雙重屬性,如果年輕人能夠保持好的履約習慣,他就可以更早開始信用積累。在如今市場經濟的發展大潮下,好的信用記錄本身就是一筆終身受用的財富,而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這也會帶來中國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
但另一方面,年輕群體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本身也很難對於自身的消費能力、信貸能力有準確的認知。這也是此前監管部門特地發佈風險提示,警惕明星代言金融產品風險的原因之一。
佈局未來
其實,服務年輕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用戶對於業務有著極高的要求,年輕人收入和信貸額度相對較低,消費能力受到一定約束。但從整個行業發展的視角,關注年輕群體的更大意義在於佈局未來。
隨著「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軍,整個行業將隨之重塑。無論是攜手新的品牌代言人,還是以技術驅動服務優化、滿足年輕人的生活與消費需求,都是消費信貸的必經之路。
誰能夠提前鎖定優質客群,以精細化運營提升用戶粘性,更加徹底地推進業務年輕化,誰就能在未來的市場中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