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出現一堆「中國崛起已見頂」的論調,其中兩名美國政治學家Michael Beckley和Hal Brands在美國頗具影響力的刊物《外交事務》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End of China’s Rise: Beijing Is Running Out of Time to Remake the World)的文章。大摩也發表過中國已非世界經濟引擎的看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明年經濟工作,強調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中國GDP預期5-5.5%的增長,很差嗎?難道今年股市就沒有機會了嗎?
中國崛起已見頂?
兩名美國政治學家Michael Beckley和Hal Brands在美國頗具影響力的刊物《外交事務》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End of China’s Rise: Beijing Is Running Out of Time to Remake the World)的文章,後來又再發表一篇類似的文章。「中國崛起已見頂」的論調又再唱起。
摩根士丹利全球策略師Ruchir Sharma 表示,2022年有10大經濟趨勢需要留意,包括中國雖在2021年佔全球 GDP 增長的4分之1,卻因少子化、債務增加和政府突襲式的監管政策。面臨少子化、債務增加和政府強力監管措施,令中國經濟光環褪色,昔日扮演世界經濟成長引擎的角色,恐怕已經達到頂峰。
但有不少歐洲研究機構這些唱衰中國論點是相當膚淺的「鐵口直斷」。中國減槓桿,壓房地產,反壟斷打破科技巨企壁壘,提出共同富裕,其實都是為平衡之後發展做準備。中國走以高端製造業為主的德國模式必需的道路。
今年穩字當頭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明年經濟工作,強調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會議指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及可持續性。同時亦要實施穩健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房地產方面,要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置業人士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及良性循環。
中國房地產債務危機,多個官員出來說恒大是個案,不影響房地產發展。最近看到銀保監會公佈,11月末房地產貸款同比增長8.4%,整體保持穩定。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進一步滿足,個人住房貸款中90%以上用於支持首貸房。
由此看來,當局對於房貸放寛落實了,以往中國政府處理危機的能力,房地產都會軟著陸的。
推動減稅降費激發活力
1月5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減稅降費座談會,總結近些年來減稅降費成效,就進一步為市場主體減稅降費聽取意見建議。
會議指,減稅降費突出支持製造業升級和量大面廣、吸納就業多的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實現了宏觀政策和微觀主體緊密聯接。要加強跨週期調節,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
非常清晰的信號,新一輪穩增長來了,這也意味了未來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包括房地產調控,可能會變得對市場更加利好,對經濟增長和就業更加友好的環境。
寬鬆貨幣在路上,降准、房款,再來超前部署新基建、新能源及數字人民幣等手段陸續出台。適度的鬆綁下,股市也不用太悲觀了。
股市不悲觀 儲蓄池作用
去年中國是世界少有去槓桿的的國家,股市自然受打擊,A股長期在3400點附近窄幅震盪,港股由31000多點跌至22000多點,表現幾乎是全世界最差的。
股市是貨幣的兩晴表,貨幣要寛鬆了,股市水位也不會低。另外,中央強調房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的,相信房地產升幅不會太大。那貨幣寛鬆了,錢要尋找儲蓄池,肯定是跑到股市裡去。
最近,中國移動也回A股了,這些被美股制裁的股如中芯國際等也回A了。這些都是優質的企業,加強體質讓更多基金入場。A股回升或帶動港股反彈,所以說今年股市不悲觀。
那些版塊要留意呢?
對於股市來說,什麼版塊是機會呢?在碳中和的政策下,新能源是長期機會,不過今年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新基建
新基建在2022年,率先開工。經濟工作強調「穩字當頭」,市場對今年基建投資發力抱有較高預期。開年剛過幾日,已有6個省市舉行重大專案集中開工儀式。有市場人士稱,考慮財政結轉和專項債提前下達量超過往年等因素,今年一季度基建投資增速將顯著高於季節性增速,中性預測增速或達10%。
今年的大型基建股及水泥建材股都是機會,大型基建股多年無炒作,雖然負債率高,但PE很低,業績增速加快或迎來新的炒作空間。
何為新基建?
新基建是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新能源汽車
去年,按照中汽協的預測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300萬輛,滲透率已經12%,未來2-3年內有機會達30%滲透率。這是二個快速爆發期,但在這裡新能源汽車銷售上或有很大改變,投資方面應該選擇龍頭品牌﹐強者恒強,就如之前的手機行業一樣,最後餘下5-6家最強的霸佔市場份額。
另外,需要留意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零部件、動力電池及汽車晶片等核心技術公司,未來國產替代或者更為明顯。
新能源發電
這幾年風光電為主的新能源發電仍然會繼續,去年光伏安裝量比預期少,隨着硅料價格回調,預期今年裝機量有所上升。去年提出的分佈式光伏或成今年主要增長動力來源。隨着新能源發電滲透率越來越高,今年儲能行業可能成為投資的標的。光伏產業鏈中硅料、硅片、玻璃及組件等都有不錯的機會。
中藥股
中醫機構及中藥零售都納入醫保定點協議管理。中藥配方顆粒納入飲片管理,未來中藥配方顆粒在醫院管道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趨勢。
被制裁股
美國對中企制裁值得留意,其中包括華為、中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公司。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也被美國列為黑名單,這些都是優質股﹐這些股大多都回A股上市。未來成為市場的標的,也會連帶港股這邊價格。
消費
早前,我國提出「雙循環」,未來更依賴內需。隨著歲末消費旺季的到來,各地紛紛舉辦各種節會促銷活動,以及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方式提振消費。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企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居民收入增加有保障。社會保障不斷完善,有利於增強消費信心。預期股市好轉,也會帶動消費上升。
結語
2021年中國GDP應該差不多17萬億美元了,無可能像以前一樣保8,現時國家目標增長維持在5-5.5%已經很高,不搞大水漫灌下保持高質增長,是明智之舉。去年,中國正在轉型的時候,陣痛難免。今年,雖然美國很大機會提早收水再加息,但是中國相對上貨幣寛鬆的環境下,對股市不悲觀,要留意股市風格的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