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伊始,乳企漲價之聲不絕於耳:伊利提價3%-5%,蒙牛漲幅4%-5%。1月19日,針對新一輪乳製品漲價風波,三元乳業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產品的價格會緊盯市場競爭情況適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光明乳業(19.930, 0.55, 2.84%)則表示暫無調價計畫。而伊利、蒙牛白奶(“白奶”指以利樂包裝為主的純牛奶)產品已經漲價,奶粉提價也已悄然展開。
在業內人士看來,白奶和奶粉雖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價,但漲價原因卻大相徑庭。白奶多受原料奶價格波動影響,奶粉提價則是企業逐利的結果。無論漲價緣由為何,都是乳製品行業加速洗牌的過程,未來一些產業鏈不完善、品牌效能低的中小企業會逐漸被淘汰。
伊利、蒙牛兩大巨頭白奶產品紛紛漲價。
近日,國盛證券研報指出,伊利於2020年12月29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3%-5%。蒙牛於2020年12月底開始對旗下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約4%-5%。
對於提價緣由,伊利董秘辦在回復投資者提問時稱,“公司基礎白奶有不到5%的提價,主要因原奶成本上漲的壓力,具體經營計畫將在年報中披露”。蒙牛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具體情況還在核實中。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白奶,奶粉產品也已悄然開始提價。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2021年1月1日起,法版聖元優博的價格正式進行調整,法版優博1段由原來的318元調整為358元,提價40元;法版優博2段由原來的278元調整為338元,提價60元;法版優博3段由原來的268元調整為328元,提價60元。
蓓康僖微信公眾號也顯示,蓓康僖三款產品從2021年1月3日開始漲價,其中蓓康僖羊奶粉800克現價388元,漲價30元;蓓康僖羊奶粉400克現價208元,漲價10元;純羊時代蓓康僖羊奶粉900克現價418元,提價30元。
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北京市多家母嬰店瞭解到,雖然目前終端各品牌奶粉還未提價,但促銷力度明顯降低。“目前未接到具體的漲價通知,不過部分奶粉品牌促銷力度有所降低。比如飛鶴星飛帆3段奶粉平時促銷力度很大,每罐到手價在230-240元之間,目前的價格是兩罐8.7折,價格在260元左右。”北京市通州區樂友孕嬰童銷售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
漲價原因不同
雖然白奶和奶粉價格都有不同程度上調,但漲價原因卻截然不同。
“宣佈白奶調價也多是為了緩解原料奶成本壓力。”乳業分析師宋亮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受飼料價格上漲影響,原料奶價格依舊呈現上漲趨勢,給乳企帶來的壓力不容小覷。在白奶生產中,原料奶成本佔總成本的80%-90%,基礎白奶每袋利潤一般為2-3分錢,所以在原料奶成本上漲的背景下,白奶產品提價3%-5%是合理的。
據農業農村部畜產品集貿市場價格數據,2020年5-12月,全國原料奶價格連續7個月增長,月度均價從5月份的3.57元/公斤增長到12月份的4.15元/公斤,累計上漲了16.25%。
“2020年5月以來,原料奶價格上漲的最主要驅動因素還是飼料價格上漲。”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產業經濟室主任、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室主任劉長全說,國內玉米價格連續9個月快速攀升,其中5-12月的玉米價格累計上漲超過同期原料奶價格增長幅度。另外,豆粕價格在6-11月也持續上漲了7.43%。
然而,對於高附加值的奶粉來說,增長的原料奶成本對終端零售價格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宋亮表示:“一罐奶粉生產成本大概在60元左右,只佔到奶粉總成本的1/5-1/4,原料奶漲價幅度即使達到20%,也只會帶來幾元錢的成本上漲。顯然,成本增加不是奶粉漲價的主要因素。”
相較之下,行銷費用在奶粉企業營收中佔比頗高。數據顯示,健合2019年銷售費用達44.39億元,佔其收入的41.12%,其中廣告及行銷活動費用達13.4億元;澳優(港股01717)2019年度銷售及分銷費用為17.71億元,佔其收入的26.3%;飛鶴2019年銷售和經銷費用為38.48億元,較2018年增長5.1%。
中小乳企“行路難”
在業內人士看來,受漲價風波影響,2021年乳企市場集中度明顯提升。無論是白奶還是奶粉市場,頭部乳企的議價能力和話語權越來越大,中小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前不久,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乳製品品質安全提升行動方案》中也提到,鼓勵企業使用生鮮乳生產乳製品;加強奶源管理,提高自建自控奶源比例,儘量縮短生鮮乳運輸距離。
業內人士認為:“該方案對於建設了自有牧場、自有工廠等全產業鏈的乳企而言,更加利好。”由此,2020年奶源成了各大乳企爭奪的“重要籌碼”。新乳業並購寰美乳業100%股權、明治乳業以18億元收購澳亞公司25%股份、蒙牛成為中國聖牧(01432.HK)單一最大股東、伊利全資子公司金港控股認購中地乳業(01492.HK)4.3億股、飛鶴全面收購原生態牧業(01431.HK)、優然牧業和三元接盤恆天然中國牧場……
在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奶源競購風波已基本結束,2021年乳製品行業洗牌將加速,一些產業鏈不完善、品牌效能低的中小企業會逐漸被淘汰。一方面,中小乳企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部分乳企採用代工或採購原奶的形式,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利潤空間較小;另一方面,大品牌奶粉消費者忠誠度較高,尚有漲價的底氣,眾多中小品牌則面臨生存問題,不敢漲價”。